在历史上,成功夺取皇位的藩王并不多见,尤其是在新朝代初建,民众一心的时候,这样的事情更是难如登天。
于是,朱棣把握住了机会,顺利进入了南京城。
进了南京城,坐上了龙椅,他本该高兴。可是手里拿着一道诏书,他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……
【立储君】
在其他朝代,皇帝挑选太子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,因为儿子众多,不论选谁,其他的儿子都会感到不满。
比如说在唐朝,皇帝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发生了矛盾,最终导致了一场宫廷内的权力斗争,引发了流血冲突。
到了清朝晚期,也有九个儿子争当皇帝的事情发生。
到了明朝时期,朱元璋就没有了这些烦恼。
朱元璋是从普通人一步步当上皇帝的,所以他早就看淡了生死,对长生不老的说法自然是不相信的。
所以,为了能让明朝一直安稳下去,他很早就开始考虑挑选继承人了。
如果要选太子,最合适的人选肯定是老大朱标。
他年纪最大,虽然没亲自上过战场,但也经历过战乱年代。
每当朱元璋遇到难以决定的事,他的儿子朱标总会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。这是因为朱标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诗书,积累了丰富的知识。
朱元璋当上皇帝后,因为小时候读书不多,他就让儿子朱标帮他处理很多朝廷的事情。
朱标是家里的老大,所以照顾弟弟妹妹的事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身上。
而且他心地善良,无论怎么看,朱标当皇储都是当之无愧的。
随后,朱元璋想了一个妙计,让朱标留在首都,协助处理朝廷的事务。
为了确保朱家完全掌握军事力量,他不仅要收回军队的指挥权,还安排其他几个儿子去边疆担任藩王,让他们也负责管理军队。
刚开始,朱元璋的这一手确实很巧妙,把朱家的安全防护做得像铜墙铁壁一样牢固。
京城里面,大儿子朱标暗中出力谋划,外面又有朱樉、朱棣和朱权这些英勇的将领把守,无论谁来都无法撼动朱家的基业。
常言道,不是家里有烦恼,就是外面有麻烦。
外敌被平息了,没想到内部的问题却悄悄地来了。或许连朱元璋自己也没料到,他精心挑选的继承人竟然会突然去世。
朱标走了,朱元璋原本的全盘计划就乱了。
或许朱棣从未想到,大哥朱标离世后,自己也将面临无数的麻烦……
【争夺王位】
朱标离开后,朱元璋非常伤心,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上朝处理国家事务。
事情已经确定,逝者可能已得到安宁,但生者仍需前行,大明帝国还需新君主带领走向未来。
不过,下一个该登基的皇子应该是谁呢?
自古以来,人们倾向于选择年长者而非年幼者,因此接下来轮到老二朱樉了。
那时,朱樉在西安指挥军队,与朱标关系最为亲密,而且他非常擅长指挥战斗。
大家都明白,燕王朱棣打仗很有一套,但比起他的二哥,还是稍逊一筹。
朱元璋没选朱樉当太子,是因为朱樉性格有些懦弱,不太适合当家作主。朱元璋认为,太子应该是有胆有识的人,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。所以,他选择了朱樉的哥哥朱棣作为太子。
朱樉性格急躁,对下属要求严格,这让很多人害怕与他共事。
更不用说那些在朝廷做官的大臣,他们担心朱樉成为皇帝后会变得非常凶狠无情。
如果老二靠不住,老三又会怎样呢?
老三朱棡真是不中用,既不擅长领兵作战,也不懂治国之道,连点仁慈的心肠都没有。
看看几个儿子,还是四儿子朱棣最沉稳,有点当皇帝的样儿。
但是,朱元璋会不会选朱棣做太子呢?
那可不行了,如果立朱棣为继承人,年纪比他大的朱樉和朱棡肯定不会答应,肯定要闹得沸沸扬扬。
尤其是朱樉和朱棣两个人,各自统领着不少军队,如果他们之间发生冲突,轻则会让朝廷陷入混乱,重则可能让国家分裂。
那时候的朱元璋,心里别提多烦躁了。
想了好久,他终于有了个好点子,就是跳过所有皇子,直接让皇太孙继承皇位。
当时,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心地非常善良,还读了很多书,简直找不到什么缺点,是个理想的接班人。
确定了皇太孙的地位之后,他的那些儿子们也都闭上了嘴。
因此,朱元璋在处理完朱标的后事之后,立刻宣布朱允炆为新的接班人,并开始整顿之前由朱标支持的老臣势力。
这件事引发了整个朝廷震动的蓝玉案,彻底清除了所有不服从朱允炆的势力。
要是皇上能像朱元璋那样,为了孙子操碎了心,那他绝对能被称为史上最佳的“好爷爷”。
在老祖宗的保护下,朱允炆根本不需要玩弄权术了。
朱元璋去世后,朱允炆继承了皇位,但在政治上显得非常生疏,像个新手一样。
自古以来,管理诸侯王的事情总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。新登基的皇帝一般会先安抚这些诸侯王,等到时机成熟再做进一步的安排。
但朱允炆却另有打算,不顾自己地位尚不稳定,就急忙向各地的王爷宣布要削减他们的权力。
这个时候,朱樉已经去世了,朱棣就成了削藩行动的主要目标……
在明朝初年,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内战,这场战争被称为“靖难之役”。它主要是为了争夺皇位而展开的,战斗激烈,持续时间长,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朱棣原本以为躲到偏远的幽云地区就能避开权力斗争,没想到还是逃不掉这场较量。
没过多久,朱允炆就派遣锦衣卫前来调查朱棣的状况。
朱元璋创立的锦衣卫,就像是专门为皇帝办事的“秘密特工”,他们拥有特殊的权限,能够先行动再向皇帝汇报。
为了生存,朱棣真是什么都做得出来。夏天他裹着厚厚的棉被,假装自己热得受不了;冬天他又吃冰块,装作一点都不怕冷;甚至晚上还会跑去猪圈睡觉。
虽然他能够勉强维持生活,但他清楚,这位皇室的侄子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他。
要活下去,唯一的办法就是起义,自己坐上那个王位。
他心里不痛快,就在自己家房子下面偷偷挖了个洞,躲在洞里悄悄做武器和铠甲。
一旦条件成熟,他就带领军队向北进发,强行带着自己的皇弟宁王一同反抗朝廷。
最终,朱棣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抗行动,这场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。
他们连续四年向南征战,最终成功攻占了南京,闯入了皇宫的大门。
朱棣成为藩王后,第一次骑着高头大马踏入了皇宫的门槛。
看着心中熟悉的皇宫,他不由想起了小时候与哥哥一起玩耍的日子。
没想到一切都变了,这宫殿里一个熟悉的人也找不到了,只剩下高高的城墙和一群陌生的宫里人。
就在那个时候,一位心腹在皇宫深处发现了一具被大火烧得漆黑的朱允炆的尸体。
朱棣想起以前去大哥家时还抱过大哥的孩子,真没想到他们之间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。
真是想不到,心腹在皇宫的隐秘角落里竟然发现了一份诏书。
朱棣心想这道圣旨应该是父亲朱元璋留给他的东西,但当他打开一看,却发现这是侄子朱允炆留给他的。
这道诏书里,朱允炆竟然还称他为皇叔,并且提到了朱元璋临终时的叮嘱,说朱家后代绝对不能互相残杀什么的。
在圣旨的最后,朱允炆告诉所有的明军士兵:朱棣叔叔是我们朱家的人,当他进宫时,大家千万不要伤害他。
朱棣看到这些话,再也忍不了,抱着头痛哭起来。
他们同是朱元璋的后人,本是一家人,血脉相通,为何为了争夺权势,彼此间争斗得如此激烈呢?
他情不自禁地哭出了声:“爸爸,如果你当时能体谅一下哥哥的辛苦,我也不会受这么多苦了。”
但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重来,也无法弥补。
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,强迫朱标四处奔波,最终把朱标累垮了。
到了朱允炆掌权时,他太喜欢身边的人了,这让他在治理国家时变得有些冲动和激进。
最后,朱棣实在没有办法,只好发兵进行靖难之变,自己夺得了皇位。
网眼查-如何炒股配资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杠杆-配资机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