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年过四十,总觉得身体“慢慢撑不住了”:
早上起不来,晚上睡不着,白天总提不起精神;饭量没变,肚子却总是胀;腰膝无力,头发变白,性欲减退,夜尿变频,情绪也逐渐焦躁、低落……
这些看似零散的症状,其实在中医看来,往往源于一个深层问题——脾肾功能减退,气血生化无力,五脏失于濡养。
脾肾两虚,是中年虚损的根源
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肾者,主藏精,为先天之本;脾者,主运化,为后天之本。”
人出生时就有一份“先天之精”储藏在肾中,这是生命的底子,掌管着人的生长发育、生殖和体力;
但要维持日常运转,还需要“后天之精”不断补充,而这全靠脾胃从饮食中转化而来。
脾胃运化得当,水谷精微便可生气化血、滋养五脏,同时也不断转化为新的精气上供于肾,肾精才不至于亏耗。
一旦脾虚失运,水谷精微无法有效转化,气血生化不足,人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、四肢无力、神疲乏力等表现;
而肾精不足,又会影响骨骼、大脑、生殖、代谢等系统,造成身体“底层能量”全面透支。所以二者互为根基,一虚俱虚。
因此,中年以后的虚损调理,不能只补肾、也不能只健脾,而是“脾肾同调,标本兼顾”,从根本上恢复。
中医调理的关键,不在猛补一处,而是多系统协同
面对这类复杂的“多系统慢性虚损”,中医从不主张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,而是讲究整体观与系统补法。
以某复方中成药(如麒麟丸)为例,其中的组方思路正体现了中医对脾肾双虚、气血不足、情志失调等体质的综合调理路径。我们可以拆解其中的调补策略,看看“补”到底补在哪里。
首先,是从肾入手,补精助阳。
肾为生命之本,肾精充足,人体才有活力之源。麒麟丸中包含淫羊藿、锁阳、菟丝子、覆盆子、枸杞子、制何首乌等药物,兼具温补肾阳、滋养肝肾、填精固本的作用。常用于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、夜尿频多、性欲减退、畏寒怕冷、精力下降等表现。
其次,是健脾益气,推动气血生化。
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等药物擅长健脾补气,是让“发电机”重新运转的关键。只有脾胃好,气血才有源头可生。白芍、丹参等则从养血、活血入手,让已经生成的气血运行更畅,解决心悸易惊、脸色发黄、记忆力减退这些“血不养神”的问题。
然后,是疏肝解郁,调畅气机。
很多长期疲劳、失眠、焦躁的人,其实都存在“肝郁气滞”的问题。中医讲“肝主疏泄”,当你情绪长期压抑、压力过大、郁结在胸,整个气血运行就会不畅,出现胁肋胀痛、脘腹不适、甚至失眠梦多。这时候,麒麟丸中郁金、青皮这样的药物,就能帮助疏肝理气,是让其他补药“顺利吸收”的前提。
最后,一个关键调和环节:寒热平衡,避免虚不受补。
补药容易燥热,而像桑葚、墨旱莲等药材,则起到滋阴、凉血、柔润肝肾的作用,用来中和温热类药物,防止“补药上火”。甘草作为调和之药,则平衡整体药性,使配伍更加温和、安全。
所以真正科学的中医调理,是“补肾+养血+健脾+疏肝+调和”,每一步都要考虑到位,才不容易出现“越补越虚”的情况。
药是辅,养是本,调理靠起居有度
中医调理并非全凭药物。药养的是身体,人养的是习惯。
若不节制生活,即便名方良药也难久效。
调理期间,建议注意以下三点:
一是节作息:熬夜伤肾,过劳耗气,最晚23点前睡眠,养肝护肾;
二是调饮食:忌冷饮、忌油腻,忌空腹辛辣,多食温润之品如山药、黑芝麻、红枣、羊肉等;
三是养情志:情绪波动耗伤肝气,肝郁日久可致脾虚血瘀。养身也需养心,和气为贵。
真正的补,不在“吃了什么补药”,而在是否找准了根本虚损的部位和失衡的链条。调其本,清其标,和其气,守其神。
网眼查-如何炒股配资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杠杆-配资机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